《索命黃道帶》上映 15 週年紀念 (下):化身警探與記者的導演,最終化身追捕兇手的專制魔王

agoda

流量密碼 提供 科技娛樂流行穿搭影劇遊戲電競開箱資訊正妹網紅女神 等各類新聞資訊等,發燒話題永不退流行,讓您第一手快速掌握,快速更新文章及最新消息的發布就是我們的宗旨,只要隨時關注流量密碼資訊就是掌握 流量密碼

流量密碼推播群,掌握第一手資訊

認真辦案的漫畫家羅伯葛瑞史密斯 (Robert Graysmith),花了 13 年研究黃道帶殺手;年輕的編劇兼監製詹姆斯范德畢特 (James Vanderbilt),將葛瑞史密斯的書改編成劇本;小時住在命案現場附近的大衛芬奇 (David Fincher),要與范德畢特一起將這份劇本拍成電影《索命黃道帶》(Zodiac)。現在,把攝影機收起來、燈光師請回家,芬奇與范德畢特拿出厚厚的卷宗、大量的報紙……他們不拍電影,他們要先從頭開始整理案情——兩位好萊塢柯南要開始辦案了。

大衛芬奇。

不確定他們是否想向葛瑞史密斯致敬,芬奇與范德畢特變成了無薪私家偵探,尚未有電影公司願意全力資助《索命黃道帶》,但芬奇的偵探社已經正式開門。兩人收集並閱讀了超過 1 萬份新聞簡報、警方報告、與八卦雜誌的捕風捉影。並且聯絡盡可能多的命案倖存者、目擊證人、疑似案件的被害人、地方官員與民意代表。芬奇與范德畢特化身成為偵探與記者,重新追查這個神秘狡猾的兇手。為什麼要這麼搞剛?原因只有一個,那是芬奇小時候觀賞《緊急追捕令》之後的感想:

《索命黃道帶》。

芬奇只要真實,他不要各式各樣的臆測與腦補——克林伊斯威特在《緊急追捕令》裡已經搞了一個巨大的腦洞,還把黃道帶殺手砰砰了。芬奇的構想如此單純,他想要帶領觀眾走一趟數十年來追捕黃道帶殺手的歷程,沒跟上那個時代的觀眾、或是海外的觀眾,所有人都能待在芬奇精心設計的兇案現場,以倖存者的視角,目擊那神秘的黑衣人是如何毫無理由地殘殺陌生人。為此,他必須盡可能收集真實資料,他才能知道,兇手行兇時站在哪裡?他是不是先躲在一棵樹後?他殺了那無辜的女孩後,是跩著她的頭還是腳以拖走屍體?

《索命黃道帶》。

18 個月,對一般電影來說,18 個月足以完成所有拍攝工作,連帶後製進度都能完成。芬奇與范德畢特,卻把對於好萊塢而言十分奢侈的 18 個月,用來蒐集資料與訪問證人。芬奇的硬碟裡沒有任何正式拍攝片段,只有勘景人員到各起真實血案現場拍攝的片段,藉以讓芬奇找到最適合的取景角度。當導演發現當年黃道帶兇手行兇的某個現場,在場原有的大樹消失了,芬奇甚至叫了兩台超大直昇機,將兩棵超大橡樹吊起、飛越數公里、來到伯耶薩湖畔種下去——否則黃道帶殺手埋伏時要躲在哪裡?

《索命黃道帶》:這棵樹是坐直昇機來的。

這種認真程度,對觀眾來說已經足夠,但是,對於真實經辦黃道帶兇手的刑警而言,芬奇與范德畢特的義警行為,會不會看起來像是自大的辦家家酒呢?芬奇特別與舊金山警探大衛托斯奇 (Dave Toschi) 見面,他正是當年偵辦案件的警探之一,克林伊斯威特飾演的「骯髒哈利」,就是以他作為角色範本——你可以想像托斯奇絕對是位鐵血警探。而芬奇告訴這位真實追查過兇手的警探,關於他們的調查結果、他們對兇手的猜測、還有《索命黃道帶》絕對不會是另一部骯髒哈利電影。而托斯奇非常滿意,他甚至後來看了電影好幾遍。

真實的舊金山警探托斯奇。

馬克盧法洛在《索命黃道帶》裡飾演的角色,穿著吊帶褲、帶著大黑領結,好像喜劇演員。事實上並不是,他飾演的就是鐵血警探托斯奇。真實世界裡的托斯奇,沒能追查兇手到最後:1987 年,他被人發現使用化名投稿,在報紙上發表稱讚「托斯奇是個好警探」的文章,托斯奇因此被調離黃道帶殺手的案子。他曾經表示:

《索命黃道帶》盧法洛飾演托斯奇。

芬奇也許沒有意識到,當他如此專注地注視深淵,深淵同時也在侵蝕著他。芬奇開始變得十分挑剔,他甚至限制黃道帶兇手在電影裡出場的戲份。儘管黃道帶兇手犯下了那麼多案件,但是,芬奇堅持,觀眾不能看到兇手露出冷笑、獨自殺害被害人的片段。他認為,《索命黃道帶》裡重現的命案,僅能是那些有倖存者或目擊者的命案,他要親自詢問過當事人所有案情的細節,那麼這樁謀殺才有資格出現在《索命黃道帶》裡。當然,那些查無實證的兇殺案,不會為了「這樣會讓電影更好看」而被加進電影裡。

《索命黃道帶》。

大衛芬奇對真實性的瘋魔程度有其必要,因為他似乎認為,葛瑞史密斯的求真精神,與他自小對黃道帶兇手案件的感想是相近的。這讓他決定,《索命黃道帶》的重心並不是兇手有多變態、被害人有多無辜、而是傑克葛倫霍飾演的葛瑞史密斯,可以為了真相付出一切:芬奇也想找出糾纏童年夢魘的真相,真相才能釋放他回憶裡的沈重壓力。

《索命黃道帶》。

《索命黃道帶》芬奇與葛倫霍。

這種偏執讓芬奇化為電影史上最專制誇張的牙敗導演之一,他曾經要求傑克葛倫霍,為了一場戲重拍了 70 個鏡次,嚴重打擊了葛倫霍的自信心--葛倫霍指出,甚至有一場戲 90 鏡次的紀錄。花上大量的時間重拍、砍掉、再重拍,卻不給演員更進一步的指示。問題在於,這種作法不是因為演員演得不夠好,反而是因為演員演得「太好」:大衛芬奇討厭演員太過做作的油膩演技,便透過這種重拍去消耗演員的體力,而在他們筋疲力盡時,才能看出他們最好最自然的表演(芬奇自己的經驗,需要重拍 17 次以上)。

芬奇(左)與葛倫霍。

好文章出於 電影神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