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新冷戰持續 布林肯訪問中國料「乍暖還寒」

agoda

流量密碼 提供 科技娛樂流行穿搭影劇遊戲電競開箱資訊正妹網紅女神 等各類新聞資訊等,發燒話題永不退流行,讓您第一手快速掌握,快速更新文章及最新消息的發布就是我們的宗旨,只要隨時關注流量密碼資訊就是掌握 流量密碼

流量密碼推播群,掌握第一手資訊

美中新冷戰持續 布林肯訪問中國料「乍暖還寒」

2022年7月9日,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在印尼假勝地巴厘島與中國外交部長王毅會晤。

圖像來源,AFP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將於2月5日至6日訪問中國。預料他將是2018年10月以來首位訪華的美國國務卿,也是拜登政府自2021年執政以來訪華級別最高的美國官員。

此行是美國總統拜登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去年11月在印尼G20峰會見面後敲定。外界觀望兩國關係是否能進一步破冰,惟學者普遍認為不應抱有太大期望。

「這次訪問的象徵意義將大於實際意義。」美國巴克內爾大學(Bucknell University)國際關係系教授朱志群對BBC中文說。

「訪問的重要性是在於保持兩國高層級溝通管道暢通,但基於雙方在台灣等關鍵爭議上立場南轅北轍,可預期會面不會有實質性的成果。」

就在布林肯出發到北京前夕,美國政府2月2日稱最近數天在境內上空發現疑似「中國間諜氣球」,懷疑是在侵略性地搜集情報活動。該事件具象地顯示了美中關係目前的緊張局面。中國官媒小報《環球時報》則引述專家稱,美方的相關指控欠缺依據,有關說法是「無稽之談」。

官方未公布行程

美中雙方遲遲未就布林肯訪華的具體行程公布細節,也引起外界揣測。英國《金融時報》2月2日引述消息報道,布林肯預計會與習近平會面。美國官方對此暫未回應。

美國白宮國家安全會議發言人柯比(John Kirby)1月31日確認布林肯的訪華日期,但沒有公布訪問行程。

他表示美方將與中國官員討論俄烏戰爭,又說前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去年8月訪問台灣後,北京擱置了美中關於軍事及氣候變化的會談,布林肯將尋求恢復這些對話。

北京方面,中國外交部2月1日回應布林肯訪華時表示,「目前沒有可以提供的消息」。

中國官媒《人民日報》同日發表署名「鐘聲」、題為《中美必須找到正確相處之道》的評論文章,指「搞盲目反華是行不通的」,重申台灣問題是中國核心利益中的核心。

前一天,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表示「美方不能一邊要溝通、談合作,一邊干涉中國內政、損害中國利益」,強調台灣問題是中國核心利益中的核心,警告美方不要試圖突破這條紅線。

台灣議題升溫

台灣問題顯然是美中衝突的主要徵結,在布林肯訪華前夕,美國政治新聞網站《酒杯新聞》(Punchbowl News)引述華府官員報道,美國眾議院議長麥卡錫(Kevin McCarthy)計劃春季訪問台灣。

他若成行,將是繼佩洛西(Nancy Pelosi,裴洛西)去年8月訪台之後,又一位將到台北的美國眾議院議長。

麥卡錫最新回應稱「目前無計劃到訪台灣」,但強調中國不能左右他要去哪裏。

此前,美國眾議院在1月10日以365票贊成、65票反對表決通過,成立「美國與中國共產黨戰略競爭特別委員會」。

該委員會是麥卡錫競選議長時的政見,成立後有委員稱要在台灣開聽證會,討論軍售等問題。

學者朱志群強調,美中如在台灣問題上無法解決分歧,雙方都不可能在真正意義上緩和關係,而兩國在台灣問題的取態都受到各自的國內政治影響。

他解釋,中國民族主義高漲,中國領導人不太可能在關鍵的台灣問題上妥協。而在三權分立的美國,行政部門試圖遵循「一個中國」,國會卻不斷提升美國與台灣的「非官方」關係,一些國會議員甚至主張與台灣建立外交關係,完全放棄「一中政策」,這種不一致和矛盾的政策讓事情變得更糟。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的政治學者宋文笛對BBC中文指出,預料布林肯訪華時將澄清,美國國會和台灣之間的關係升溫並不代表拜登政府,拜登也沒有直接控制權,因此中國不應對美國國會的動作過度反應。

貿易科技戰

美國總統喬·拜登與美國國務卿安東尼·布林肯和美國國防部長勞埃德·奧斯汀

圖像來源,EPA

拜登去年10月公布任內首份國家安全戰略,點名中俄是首要挑戰,指中國是「美國最大競爭對手」。

在布林肯訪華前的一周,美中貿易、科技戰也持續白熱化。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公布2022年售賣侵權產品「惡名市場」名單,點名微信、淘寶等多個中國網購平台。

高科技方面,傳出美國已經與日本、荷蘭達成協議,將對出口到中國的半導體設備實施新限制。

另有報導指拜登政府正在制定不對華為供貨的正式政策,其中包括5G級別以下的產品,例如4G設備、Wifi6和Wifi7、人工智能、高性能運算和雲端,並擬切斷英特爾(Intel)和高通(Qualcomm)等對華為供貨。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1月31日表示,中方對有關報道表示「嚴重關切」,指責美國的行為是「赤裸裸的科技霸權」。

學者宋文笛預期布林肯訪華時將傳達一個訊息,就是即使在美中戰略競爭下,在高等技術脫鉤和經濟遏制之間仍有合作空間。

事實上,美國財政部長耶倫(Janet Yellen)料今年將訪問中國,她上月曾在瑞士蘇黎世與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劉鶴面對面會談。

新冷戰結構持續

分析認為,美中可在氣候變化及部分經濟議題上合作,但從根本上改善兩國關係的空間很小。

拜登去年10月公布任內首份國家安全戰略,點名中俄是首要挑戰,指中國是「美國最大競爭對手」,華府不尋求與北京發生衝突或新冷戰,但需展開有效競爭,未來10年將會相當關鍵。

學者朱志群指出,儘管華府強調無意與中國開展新冷戰,但新冷戰事實上正在進行。「這是由於與全球權力轉型——中國崛起而美國相對衰落——所引起的內在衝突,兩國關係的對抗性結構將在可見的將來持續下去,短期內不會有改變或突破。」

研究美中台關係的台灣東吳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陳方隅指出,美中衝突的原因,是中國在民族主義推動下試圖挑戰國際秩序及美國地位,而美國也把中國視為戰略競爭者,「上一個是蘇聯」,在這個大格局下雙方關係不會「回暖」。

「美國和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兩個經濟體,高層官員增加來往交流是很正常的事,是為了管控分歧避免誤判,因為戰爭往往是由於誤判。但是他們的結構性競爭關係完全不會改變,所以沒有暖不暖的問題。」

好文章出於 BBC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