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搜專訪】平凡的恐怖,或日常中的驚懼場景:專訪《都市懼集》主創團隊

agoda

流量密碼 提供 科技娛樂流行穿搭影劇遊戲電競開箱資訊正妹網紅女神 等各類新聞資訊等,發燒話題永不退流行,讓您第一手快速掌握,快速更新文章及最新消息的發布就是我們的宗旨,只要隨時關注流量密碼資訊就是掌握 流量密碼

流量密碼推播群,掌握第一手資訊

撰文:視覺文化研究室 張晉瑋

何謂恐懼?也許是個無法概括的哉問。不過,回望過去,眾多導演已藉由殊異的敘事與音畫表現,試圖可視化此一揉雜多重官能、幾乎難以言明的複雜情緒。若以電影史為引,亦可從類型電影的討論中,輕易辨識驚悚 (thriller) 與恐怖 (horror) 此二與「恐懼」息息相關的創作主題。近年,許多影視作品更已吸收前輩導演的豐厚遺產,進一步開展出混種 (hybrid) 的類型變體。種種嘗試,除了可被視為探索「表達精神」的開創嘗試外,也能反過來指涉主創團隊自身對於「恐懼」一詞的多層次理解。

近期,由大慕影藝與酷斯本領銜製作,邀請李俊宏、陳保中、黃丹琪共同擔任導演的原創劇集《都市懼集》亦是一例。以六大主題為引,全劇透過高達 34 集的驚人規模,探索潛伏於你我生活中的恐懼生成何貌。然而,究竟該如何體現此種相形幽微的「恐懼」?側重「日常」的劇集,又該怎麼打造「身歷其境」的觀影感受?本文邀請三位導演,以及大慕可可監製蔡宗翰、酷斯本製作人賴楀婷,共同探索「恐懼」的多重面貌,及其創作可能。

《都市懼集》主視覺。

《都市懼集》主視覺。

 

內容目錄

Toggle

場景先決

與過去台灣較具代表性的恐怖/驚悚作品不同,《都市懼集》並不採取側重鄉野奇譚、都市傳說等既有在地文本的改編路線;同時,過去時常出現在本土作品中的宗教、超自然要素,亦較少於該劇出現。不過,這並非意味著,《都市懼集》意欲抽離本地脈絡;反之,其將目光轉向或許不如「故事」般具有明確架構與情節,但總在生活中轉瞬即逝、無以傳世的日常經驗,以此摸索一條抵達「共感」的道路。談及選定此種路線的緣起,製作人賴楀婷坦言,劇中許多故事皆來自她的真實經驗:

「我其實是中南部人,北上工作的經驗讓我對台北這座都市有著許多感受。其中,或許因為身為女性,總會碰到一些『鬼故事』般的事件。」

種種不愉快的回憶,讓賴楀婷逐漸有了「人比鬼恐怖」的體悟,並促使她開始思考,有沒有可能製作一部「沒有鬼的鬼故事」,

「除了切身經驗外,也因當時發現台灣相關的創作中,『短篇系列故事』式的作品仍屬稀缺,因此便萌生提出關於此種格式之系列影集的想法。」

賴楀婷分享道。

製作人賴楀婷(右)、陳劭愷(左)

製作人賴楀婷(右)、陳劭愷(左)。

幸運的是,製作方大慕可可也對此一企劃甚感興趣,監製蔡宗翰指出

「媒合階段,公司便對『沒有鬼的鬼故事』的概念頗感興趣,它具有某種新鮮感,讓人深思如何製作此種故事。」

除了企劃主軸,酷斯本提出之「短影音」式製播格式亦具開創性,

「目前這樣的製作規格,在影集產業上是稀缺的;但如同『沒有鬼的鬼故事』,我也非常好奇此種格式將造成何種播出效果。因此,我們很快便展開合作,並讓酷斯本開始進行劇本開發等前置作業。」

監製蔡宗翰。

監製蔡宗翰。

資金到位,接下來便是搜羅主創團隊,蔡宗翰分享,

「我們希望做出具有特殊美學形式、市場罕見的作品,因此當初很快便找上本身即是恐怖片愛好者的李俊宏導演。」

一位導演或可擔綱重任,然而,彼時製作團隊試圖盡可能呈現「恐怖」的多重面貌,因此,除了多元的敘事與風格外,亦希望借鑑複數導演的觀點,創作殊異的作品,

「這便是為何我們接著開始尋找其他導演加入團隊,並邀請具有豐富劇本創作經驗,且作品掌握度高的陳保中導演,以及擅長刻畫精神面貌、能夠細膩處理敘事情緒的黃丹琪導演。」

複數觀點的碰撞,是製作《都市懼集》的關鍵要素。除了主創人選,此點亦反映在劇本開發中。賴楀婷指出,整部作品的劇本不僅出自編劇之手,開發階段,三位導演、演員以及其他製作人員亦共同提供想法,並在眾多一、二手資料中雕琢出劇本架構。此點與李俊宏過去於熊貓國際電影節 (InDPanda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映後分享之劇集製作過程遙相呼應,

「我認為創作《都市懼集》最特別的地方,在於我們先以『都市』為命題,以此向下爬梳摸索都市的那些角落、在什麼樣的情況或條件下,可能會出現所謂的『恐怖』故事。」 

李俊宏接著說,

 

日常的驚懼

場景先決,賦予了《都市懼集》基礎結構,不過,要打造「身歷其境」,仍須其他要素配合。其中,構成劇本的田調過程,可謂「現實感」肌理下的根本骨幹。賴楀婷分享田調過程,

「除了稍早提及的個人經歷,我們也參考不同的資料來源,包括團隊或親友的一手經驗、報刊新聞,甚至是網路平台上流傳的故事等。」

不斷蒐集資料,是為了從中找出集體的「大眾經驗」。賴楀婷接著說,

「蒐集和篩選資料後,我們精選其中百則轉為問卷,投放給不同年齡、性別、職業的大眾。這麼做的目的,是為了藉此抽樣,了解大眾可能共享的經驗,避免資料同質化的潛在問題。」

導演李俊宏和章廣辰討論劇情。

導演李俊宏和章廣辰討論劇情。

從集體尋找共感,是營造「切身感」的質樸路線,在此過程中,因過於日常而顯得「平凡」的要素,反而能夠搖身成為通往經驗的入口。主創團隊亦覺察此點,並於後續拍攝過程中,充分納入種種「平凡」, 李俊宏指出,

「在思考整個拍攝結構時,我們有意選擇一些日常地景,諸如《完美夜景》的美麗華摩天輪、《街景圖》中的台北市街景等,這些場景許多人都去過,因此它比較有可能召喚出每個人的切身經驗。」賴楀婷接著補充:「場地選擇方面,我們確實下了不少功夫。俊宏提到的『日常地景』是考慮場景的關鍵原則。我們不希望選一個大眾沒事不會去,也不太可能真的去過的『鬼屋』。」

這些「鬼屋」,往往造成某種「地方限定」的效應,使觀眾將事件外置於這些「他方」,從而阻絕「恐懼」或「驚悚」。顯然,其與《都市懼集》試圖描繪的「日常感」背道而馳,李俊宏舉例,

「比如說西寧國宅,它曾經在我們備選的場景名單中。然而,經過討論,我們發現其實『國宅』這種建築體已經不是當代住民普遍居住的場域,它誕生的時空背景,以及因服務於特定目標而規劃的格局與景觀,如今反而成為一種有距離感的建物。」

除了場景外,聲音亦是另個營造「日常感」的關鍵要素,

「《都市懼集》的所有片子,皆盡可能地收錄每個場景的背景音,行人穿越標誌、車水馬龍、行道樹的窸窣聲等,這些時常被忽略的聲音,往往是決定觀眾『入戲』程度的關鍵因素。」

李俊宏分享道。

 

綿延的陪伴感

不過,倘若一切如常,驚悚或恐懼感又該如何衍生?黃丹琪指出:

「在整體設計上,我們的基底確實是『日常』,但美術亦在其中悄然置入一些『異常』事物。這些異常並不明顯,而是內嵌於日常中,散發著淡淡的不尋常感。」

同中之異,成為表達現實中荒誕、恐懼等情節(感)的發軔點,

「比如《夜店》或《新主管》,兩部作品的恐懼感皆是自場景周遭的人物——夜店群眾與同事——表達出某種隱約的不尋常而展開的。」

飾演在商旅工作的謝麗金。

飾演在商旅工作的謝麗金。

 

另一方面,人物與選角亦是表現殊異「恐懼」與「驚悚」效果的關鍵,陳保中提及,由於《都市懼集》並非純粹的恐怖片,因此主創團隊想營造的恐懼,或者說——衝突感,是為了要轉往另種更偏向「荒誕」的討論。

「這也是我們想找網紅或其他領域的名人擔任卡司的原因,其實這些卡司的出現,本身便會對觀眾造成某種『不完全寫實』的感覺。這份感覺與『恐怖』或『驚悚』碰撞後,也會產生另種效果。」

除了敘事與劇情面的考量,選角亦反映製作團隊的行銷與推廣策略。在遠超一般製作規格之卡司需求量的前提下,邀請不同類型演員所能產生之殊異效果,也將成為考量因素。蔡宗翰表示:

「整個選角大致可分成兩個部分來談,首先,『典型』演員方面,他們能夠很快地讓觀眾產生熟悉感,並迅速辨識這些角色;網紅方面,與前述相反,觀眾當然會在其他平台認識、熟悉這些人,但他們來到影視產業的『跨界感』,是能夠帶給觀眾強力的新鮮感的。」

導演陳保中和游安順討論劇情。

導演陳保中和游安順討論劇情。

雙管齊下的作法,是為了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拓出新路,此種策略,亦反映在每日一集的帶狀播映形式上,

「這種新穎的播出形式,與我們採取極短篇、多主題的製作結構有關。整體來說,《都市懼集》介於典型影視作品與短影音之間,而我們自己給它的定位是『精緻的短影音』。既然如此,如果能效法目前觀眾閱聽短影音的場景與狀態,也就是每天也許晚間睡前看個一集,或許是個不錯的做法。」

形式的效法,是為了創造另類的熟悉感,蔡宗翰接著說,

「極短篇沒有長篇的包袱,觀眾能夠更加輕鬆地收看。這種輕盈感與每日一集的綿密感組合後,能夠創造出『陪伴感』。當然,這個陪伴也許不是那麼溫馨,畢竟劇集本質上的主題仍是驚悚或恐怖的;但也許這種衝突亦能造成另波話題,讓觀眾更有機會口耳相傳。」

恐怖或驚悚作品,確實因為類型而有著既存的固定受眾,然而,主創團隊並未止步於此,更希望進一步讓製播面的設定呼應創作母題。蔡宗翰分享,

「畢竟,整部作品還是圍繞在『日常』這個核心精神上,作品中的情節或敘事,與現實本身皆有著強烈關聯。這意味著,《都市懼集》可以是日常的延伸,觀看這些故事時,觀眾得以感同身受,或是從中找到某些共鳴。若是這點成立,那每日一集所能創造的『陪伴感』,便能扣連至這個層面上,強化共感效果。」

《都市懼集》曾博恩。

《都市懼集》曾博恩。

 

寫實之根

即便以精煉短小的篇幅製作,但在相同類型的框架,以及每日連播的強度下,不免出現觀影疲乏的問題。陳保中指出,

「當初考慮到這點,因而策略性地試圖在整個系列中,拉出一條關於恐懼或驚悚的光譜。其中,不同作品可以置於不同點上,而非拘泥於特定的類型或是風格框架之中。」

此種做法,頗具近年國內外恐怖與驚悚作品的類型混合質地,

「誠然,恐怖與驚悚有著微妙的差異,但我們其實想製作更趨近於『半』(semi-) 恐怖/驚悚的作品。此種『半』,能夠協助我們展開更多關於『恐懼』的討論,也有機會從中找出描繪『日常』的可能路徑。」

混種與再造,不僅體現於類型層面,借鏡短影音的製作格式亦為一例。然而,誠如「混種」一詞,往往內鑲轉化的動態,《都市懼集》雖效法了短影音的篇幅構成,卻仍從中開闢出更加細緻的討論路徑。

「當然,並不是將總長度限縮在三、五分鐘便能稱為短劇,如何以一套異於長片的剪輯與敘事邏輯思考,也許才是關鍵。」

導演黃丹琪和曾愷玹討論劇情。

導演黃丹琪和曾愷玹討論劇情。

黃丹琪指出,關鍵之一,在於如何精準地將「敘事的刀」插在正確的位置,使觀眾能夠明確且快速地產生帶入感,並讓片中的情緒與情節有效地作用於觀眾身上。然而,這並不表示,作品必須馬上揭露所有資訊、隱喻及伏筆,

「如同前述,重點還是『精準』。為此,除了劇本,也需要調度演員,讓表演能夠推敘事一把,或反之亦然,使其中的情節與情緒能夠有層次地相互疊加。」

此外,高概念 (high-concept) 的引入亦是關鍵。陳保中指出,

「《都市懼集》有六大主題,每一主題底下亦有支線。這個結構的背後,十分仰賴提前設定的高概念。」

高概念的樹立,提供開枝散葉、自由發展的子題,一個明確且穩定的參照點,

「『都市』的概念非常關鍵,這也是為何我們最終決定以辦公大樓、住宅、大眾運輸等場景作為主題的原因。」

李俊宏接續補充:

《都市懼集》李沐。

《都市懼集》李沐。

 

平凡的恐怖

真正讓人感到恐懼的,不只是超出個體認知,或是無以掌控並危及生命的事件/現象,亦可能出自無涉「恐懼」,但總在無以名狀之際悠然而生的微小事態。《都市懼集》藉由寫實的筆觸,提供了體現這些幽微情感與場景的可能,誠如黃丹琪所述,

「這部劇集使用帶有忄字旁的字,不單是因為我們創作的是驚懼故事,而是試圖打開感受恐懼的維度。」

換言之,該劇並不意在找出恐嚇觀眾的官能方法,而是描繪恐懼誕生的場景面貌;而它並非驚心動魄,抑或詭譎難測,實情恰恰相反——也許,恐懼從來都不是「例外」,而是在每個日常的場景中,靜靜潛伏著。

飾演夜跑女子的曾愷玄。

飾演夜跑女子的曾愷玄。

圖片提供:CATCHPLAY+

好文章出於 電影神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