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從未上月球?!《飛月情海》之前,還有這四部經典「登月陰謀」電影

agoda

流量密碼 提供 科技娛樂流行穿搭影劇遊戲電競開箱資訊正妹網紅女神 等各類新聞資訊等,發燒話題永不退流行,讓您第一手快速掌握,快速更新文章及最新消息的發布就是我們的宗旨,只要隨時關注流量密碼資訊就是掌握 流量密碼

流量密碼推播群,掌握第一手資訊

我們喜歡故事。當人類在一片漆黑裡尋找文明火種時,我們用故事解釋各種無法理解的現象。即使在科學照亮世界,一切無所遁形的時代,我們仍喜歡在刺眼的燈光下,瞇著眼搜尋光暈邊緣的灰色地帶,只因那團迷霧裡,往往隱藏更多有趣的故事。由於神祇傳說及鄉野奇譚已無法滿足人們的胃口,陰謀論與都市傳說便順勢成為新時代的寵兒。

以驗證都市傳說及陰謀論為號召的《流言終結者》

以驗證都市傳說及陰謀論為號召的《流言終結者》。

 

內容目錄

Toggle

美國究竟是否真的有登上月球?在 1970 年代引發的陰謀論討論

1976 年,作家比爾凱辛 (Bill Kaysing) 自費出版的陰謀論書籍《我們從未上月球:美國的三百億大騙局》引發極大爭議,也讓當代最著名的「登月造假陰謀」傳說浮上檯面。

根據凱辛的說法,美國的確成功開發了載人火箭技術,但沒有足夠的動力返航,因此政府只好硬著頭皮用假影片應付媒體,再慢慢修正技術。此說法看似荒謬,但他聰明地抓住水門事件爆發後,人們對政府不信任的社會氛圍,並搭上太空熱潮的順風車,讓那些將其當成笑談的讀者都忍不住好奇的拿起放大鏡檢視登月照片。

就連曾向太空總署請益的名導史丹利庫柏力克,也莫名其妙變成謠言的核心人物之一。

作家比爾凱辛自費出版的《我們從未上月球:美國的三百億大騙局》。

作家比爾凱辛自費出版的《我們從未上月球:美國的三百億大騙局》。

事實上,在本書出版前,登月造假論早已是陰謀論圈子的熱門話題。1971 年的《金剛鑽》甚至幽默地讓龐德開走假登月車,但凱辛在海軍服役的背景讓此故事似乎多了點可信度(不過他沒有工程學位)。

隨著與論發酵,即使它不足以動搖太空總署的威信,仍讓當局為闢謠而疲於奔命。至今登月陰謀論已成為大眾文化的一環,《流言終結者》將它徹底的破解一番、《變形金剛 3》與《星際效應》用更驚人的「真相」以牙還牙地嘲弄它。許多電影則煞有其事的將它當成創作靈感。

《金剛鑽》。

《金剛鑽》。

就像陰謀論本身,這些作品並未否定所有歷史事實,卻巧妙地將真實事件詮釋成對自己有利的版本。從創作的角度來看,這種虛實交錯的玩法,的確相當迷人。

 

1977 年,科幻驚悚片《魔羯一號大行動》

1977 年的科幻驚悚片《魔羯一號大行動》(Capricorn One) 可說是此類題材的先鋒,身兼編導的彼得海姆斯為了讓故事更有說服力,將太空總署的目標改為難度更高的登陸火星。

片中的三位太空人在火星太空船「魔羯座一號」等待起飛時,突然被政府人員秘密移送到某個沙漠裡的攝影棚,而火箭則在無人狀態下升空。原來太空總署發現艙內維生系統有致命的設計缺陷,在顧及政府面子無法喊停的窘境下,他們只好軟硬兼施的要求太空人演出假登陸影片,並配合太空船抵達火星的時間播放。三人勉為其難的配合後,計畫進行的相當順利,但麻煩卻接踵而至。

一開始,有名航管人員發現影片的訊號竟來自太空總署,他在提出報告後神秘的人間蒸發,也引來他的記者好友追查真相。另一方面,魔羯座一號在返航時失去了隔熱板與駕駛艙,因此太空人查爾斯推測政府可能會將他們滅口,以符合外界對組員無一生還的推測。於是三人便在沙漠與殺手展開鬥智鬥力。

本片由於獲得對故事毫不知情的太空總署協助,在火星任務的描寫上相當有真實感。雖然電影節奏沈穩,但為數不多的動作場面仍拍的凌厲且壯觀。例如記者的煞車被破壞後,在街道橫衝直撞試圖停下的第一人稱畫面,以及片尾的雙翼機與直昇機在峽谷的生死追逐,即使從今日的角度來看,也是極為難得的高難度演出。

 

2002 年,偽紀錄片《登陸月球行動》

有趣的是,《魔羯一號大行動》的片段在幾年前竟成為編造假訊息的材料,不過其以假亂真的本事與 2002 年的偽紀錄片《登陸月球行動》(Dark Side of the Moon) 相比可說是小巫見大巫。法國導演威廉卡瑞爾將歷史人物的訪談影片與新聞畫面重新剪輯,炮製出一個令人嘆為觀止的瞞天大謊。

《登陸月球行動》中的阿波羅十一號的確成功完成登月任務,但因為阿姆斯壯的失誤,沒有帶回任何能當作政府宣傳用的片段,於是在季辛吉與倫斯斐的斡旋下,太空總署得到史丹利庫柏力克的同意,將《2001 太空漫遊》的片場回收使用,重新拍攝登月畫面。

任務完成後,害怕東窗事發的尼克森在酒後授權中情局暗殺所有知情人士,以避免媒體或蘇聯間諜搶先一步。最後只剩庫柏力克逃過一劫,但他在晚年開始足不出戶,在過世前始終行蹤成迷。

《登陸月球行動》。

《登陸月球行動》。

早在假訊息如病毒般橫掃網路世界與媒體的二十年前,卡瑞爾就已經示範用真實創造虛構的無中生有手法。在搏君一笑之餘,他也小心地利用各種細節提醒大家故事純屬虛構。

例如,片中的爆料者及目擊者姓名都取自電影《北西北》及《鬼店》,片尾也安排了演員的 NG 畫面。《登陸月球行動》是第一部將庫柏力克參與登月造假陰謀的說法搬上銀幕的作品。

 

2015 年,英國犯罪喜劇《嗨咖上月球》

十三年後,英國的犯罪喜劇《嗨咖上月球》(Moonwalkers) 又再次重溫了這個題材,但不同於卡瑞爾一本正經胡說八道的冷笑料,本片以葷素不忌的瘋狂喜劇調性,講述一群雜牌軍在充斥迷幻藥、搖滾樂及性解放的七零年代倫敦,如何完成歷史性的艱鉅任務,並成為彼此的心靈救贖。

在偽紀錄片裡被移花接木的庫柏力克女兒專訪。

在偽紀錄片裡被移花接木的庫柏力克女兒專訪。

朗普爾曼飾演的中情局特務於登月行動前夕臨危授命,前往英國請庫柏力克拍攝充當備案的假登月影片,但還沒見到本尊,他所攜帶的計畫書與鉅款就被魯伯特葛林特飾演的落魄經紀人騙走,甚至最後落到討債的黑幫手中。為了奪回款項及完成影片,兩人只好攜手合作。雖然他們在任務結束後成為全美通緝的對象,但特務治好了越戰的創傷後症候群,經紀人也找到他的人生目標。

《嗨咖上月球》。

《嗨咖上月球》

本片巧妙地以「案外案」的方式規避陰謀論與事實的差異,故事也並未明言影片是否派上用場,呼應了片中「努力的過程勝過一切」的立志主題。朗普爾曼與魯伯特葛林特的表現可說是他們生涯最精彩的演出之一,在角色的悲劇與喜劇特質上切換自如。此外,片中將登月影片拍成超現實風格的狂想,也在同類型題材裡獨樹一格。

 

2016 年,驚悚電影《我送阿姆斯壯上月球》

先前的登月陰謀電影多以動作或喜劇見長,但 2016 年出品的加拿大電影《我送阿姆斯壯上月球》(Operation Avalanche) 卻採取了黑暗陰鬱的驚悚風格。本片利用拾獲影像的仿紀錄片敘事,描述四名中情局探員在調查太空總署是否被蘇聯滲透時,意外發現太空總署的登月假影片計畫,以及中情局打算將阿波羅十一號擊落以嫁禍蘇聯的黑幕。

所謂的「蘇聯間諜」其實是轉移注意的煙霧彈,真正的目的是剷除所有擁有膠捲或知情的人士。庫伯力克的身影依然沒有缺席,匆匆一瞥地出現在會議室的片段。

《我送阿姆斯壯上月球》。

《我送阿姆斯壯上月球》。

本片以低成本打造逼真的質感,一部份要歸功於拾獲影像粗糙卻以假亂真的效果,一部份則是劇組假借拍攝教學紀錄片捕捉到的太空總署影像。此外,電影也確實抓到冷戰時期草木皆兵的肅殺氛圍。

不過電影以一派正經的沉重口吻,敘述一個早已被推翻許久的傳說,的確令人有點啼笑皆非。當其他的登月陰謀電影選擇用誇張的方式嘲諷或諧仿陰謀論時,《我送阿姆斯壯上月球》反倒成了異色之作。

 

以輕鬆愛情喜劇來講述登月陰謀的電影:《飛月情海》

但信者恆信,至今堅稱登月陰謀存在者不在少數,社會對這個題材的興趣也依然濃厚。例如採訪庫伯力克影迷的紀錄片《鬼店之 237 號房》(Room 237) 裡,仍能看到有人信誓旦旦地認為庫伯力克出於贖罪,將登月陰謀的暗示藏在《鬼店》的場景細節中。

《鬼店之 237 號房》認為庫伯力克是蓄意在片中放進火箭的符號。

《鬼店之 237 號房》認為庫伯力克是蓄意在片中放進火箭的符號。

在《我送阿姆斯壯上月球》上映八年後,許久沒接觸此主題的美國再次推出了登月陰謀片《飛月情海》(Fly Me to the Moon),而且有趣的是,本片是一部輕鬆愉快的愛情喜劇,可說推翻了陰謀論電影充滿任人擺佈的無力感,或乾脆對當權者冷嘲熱諷的固定模式。

 

《飛月情海》。

《飛月情海》。

《飛月情海》從較溫柔的角度詮釋這則都市傳說,並給它一個具說服力的理由:行銷。觀眾想看到的不只是人類科技的成就,而是更具故事性、更能突顯太空人英雄特質的演出。史嘉蕾喬韓森飾演的公關專家凱莉在政府的委託下製作登月假影片,無疑地將行銷推向最誇張的極致,而她與查寧塔圖飾演的計畫主任在個性及價值觀的衝突,也勢必影響劇情走向。

這部暌違已久的登月陰謀論電影究竟會改寫歷史,還是像《嗨咖上月球》一樣,用開放式結局猛打歷史的擦邊球,就等上映後知分曉了。

 

《飛月情海》將於 7 月 10 日上映。

好文章出於 電影神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