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flix 紀錄片《三個一模一樣的陌生人》:真實版《楚門的世界》,揭開突破道德底線的爭議心理實驗

agoda

流量密碼 提供 科技娛樂流行穿搭影劇遊戲電競開箱資訊正妹網紅女神 等各類新聞資訊等,發燒話題永不退流行,讓您第一手快速掌握,快速更新文章及最新消息的發布就是我們的宗旨,只要隨時關注流量密碼資訊就是掌握 流量密碼

流量密碼推播群,掌握第一手資訊

「驚喜變成震驚,震驚後卻招來憤怒。」

1980 年的紐約,兩名男子意外在大學相遇,驚人的是,他們竟長得一模一樣,經由抽絲剝繭後,發現兩人原來是雙胞胎兄弟,《天生一對》般的情節,立刻躍上地方新聞的版面,更離奇的是,藉地方新聞的曝光,另一名兄弟也循線而來,失散的三胞胎就此重聚。媒體深入挖掘三人的身世,發現他們本來出生於同家醫院,但卻被分開領養,他們是一項黑暗秘密實驗的不知情參與者,出生後即被分配於上層、中產與藍領家庭,被作為實驗白老鼠卻渾然不知,而彷彿童話般的開場,最終也走向悲劇式的收場。

 

Table of Contents

Toggle

紀錄片《三個一模一樣的陌生人》揭開惡魔般的實驗

2018 年,英國演藝學院電視項目提名的紀錄片導演提姆沃德爾 (Tim Wardle),將這段震驚眾人的真實故事,拍成了紀錄片《三個一模一樣的陌生人》(陌路三胞胎,Three Identical Strangers),電影當時獲日舞影展評審團特別獎「最佳敘事」的殊榮。這部真人真事的紀錄片已上架 Netflix,一切故事得話說從頭。

《三個一模一樣的陌生人》海報。

《三個一模一樣的陌生人》於 11 月 26 日Netflix 上架。

兒童精神學家彼得紐鮑爾 (Peter B. Neubauer) 於 1960 年代時,獲得美國國家衛生院的基金贊助,策劃了一項長期的「秘密實驗」,想藉此研究「遺傳天性」與「後天習性」對性格塑造的影響,個人特質是如何形成?而環境又對性格會產生何種影響?於是他透過收養機構「路易斯懷斯」(Louise Wise Services) ,尋找了至少 11 對雙胞胎 以及 1 對三胞胎,並將他們分別送至不同家庭,今天主角則為一對被迫分離的三胞胎,他們分別是大衛科爾曼 (David Kellman)、艾迪格蘭德 (Eddy Galland) 與羅伯特巴比沙夫蘭 (Robert “Bobby” Shafran),彼得紐鮑爾將三人刻意送往藍領、中產、上層等三種不同社會階級的家庭,並透過定時的家訪以及測試,來記錄孩子們的成長狀況,這些孩子的家人們對實驗都不知情,且不知道他們有其他手足。

兒童精神學家彼得紐鮑爾彼得紐鮑爾。

彼得紐鮑爾。

 

從驚喜的相認到發現真相的憤恨難平

這項計劃於 1980 年曝光,一切都得歸功於《三個一模一樣的陌生人》中的三兄弟,當時 19 歲甫進入大學的巴比沙夫蘭,發現自己第一天報到,就被許多陌生人稱為「艾迪」,一頭霧水的巴比詢問同學後才發現,原來學校中有個長得與他一模一樣的人,這人正是「艾迪」,兩人神奇相逢的故事,登上了地方新聞,大衛科爾曼的養母看見報紙刊登的照片,赫然發現自己兒子竟也是他們失散的一員。神奇團聚的三胞胎,於 80 年代名聲大噪,甚至被邀請至瑪丹娜新片《神祕約會》客串,三人儘管並未謀面,但卻有不少共通點,都喜愛摔角、心儀的女性類型相同等,他們後來藉著自身名氣,開了一間名為「Triplets」的牛排館,當時引起一陣熱潮。

《三個一模一樣的陌生人》劇照。

不過,度過了甜蜜期,三兄弟也發現彼此的差異,後期情況急轉直下,並發生了令人心碎的難過事件(這邊就不爆雷了)。當時獲普利茲獎的美國作家勞倫斯萊特 (Lawrence Wright),於《紐約客》發表專欄將紐鮑爾的秘密實驗攤開於眾人眼下,而這非人道的做法立刻招來譴責,三兄弟對此事都感到憤恨難平,終其一生都被作為實驗對象,且毫不自知地被分配至不同階級的家庭,並與親生兄弟被迫分離,沒有選擇權的被控制,宛若活在《楚門的世界》,且最終也釀成悲劇。

《三個一模一樣的陌生人》劇照。

 

導演透露製作《三個一模一樣的陌生人》遇上重重阻礙

導演提姆沃德爾將整件事情的來龍去脈進行整理,娓娓道出三兄弟挖掘身世的過程,其中導演與劇組耗費大量時間,尋找任何形式的研究紀錄,最終獲得 1,1000 頁的資料,但電影裡並沒有使用這些素材,原因是這些資料都是在影片完成後才得到,且根據導演的說法,資料都經過大量的編輯,並沒有任何參考價值。但導演也獲得三兄弟兒時,每次家訪都會拍攝的紀錄影片,

《三個一模一樣的陌生人》劇照。

而導演先前也曾表示,拍攝這項紀錄片是很難的挑戰,首先,必須贏得三兄弟的信任,並需要努力地追蹤實驗背後的前因後果,以及最終去向,

《三個一模一樣的陌生人》劇照。

值得一提的是,《三個一模一樣的陌生人》也幫助了另一對被作為實驗的姐妹花重聚,其中一位受試者,因看了電影,才開始懷疑自己是否有雙胞胎姊妹。不過,最令人遺憾的是,儘管電影拍出且引起廣大討論,但實驗計畫者彼得紐鮑爾在 2008 年已過世,且一切的研究計畫和成果,都被鎖在耶魯大學的檔案室,無法窺探以及調閱任何資料,依照規定,檔案必須等到 2065 年才可解密,為的是確保所有計畫的相關人士都已不在人世。

 

恐懼並非天生?政府刻意讓人感染性病?更多爭議實驗──

提到道德爭議的研究,都會先提到 1920 年,美國心理學家約翰華生的「古典制約」實驗——「小艾伯特實驗」 (Little Albert experiment),約翰華生給予艾伯特的母親每天一美金作為報酬,要求艾伯特作為他的受試者,實驗目的是,證明人的恐懼情緒可以被制約。艾伯特當時才 11 個月大,華生利用中性刺激「白老鼠」與非制約刺激「巨大聲響」同時出現,讓艾伯特對白老鼠產生恐懼的制約反應,並拿一系列的動物以及物品來實驗,最後讓艾伯特連兔子、聖誕老人的面具等都會感到害怕。儘管實驗成功證明華生的假設,但也引發學界激烈的討論,究竟實驗的道德底線為何?

小艾伯特實驗。

小艾伯特實驗。

另一個不道德的實驗例子,像是 1946 至 1948 年發生於美國的「瓜地馬拉梅毒試驗」,當時美國科學家為了測試盤尼西林治療「梅毒」的效果,於參與者不知情的情況下刻意使他們感染性病(藉由感染梅毒的妓女,抑或是病毒接種),並進行人體試驗,主要對象包含囚犯、瓜地馬拉軍人、精神病患等,而根據報導顯示,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感染者並沒有得到有效治療。

而目前針對研究的倫理規範,皆有詳細且嚴謹的規定,都必須遵循著「尊重個人原則」、「善益原則/不傷害原則」以及「正義原則」,只求《三個一模一樣的陌生人》這樣的悲劇事件,不會再次上演。

好文章出於 電影神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