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獨立搖滾樂團The 1975...
標籤: ETH
是一個去中心化的開源的有智慧型合約功能的公共區塊鏈平台。以太幣(ETH 或 Ξ)是以太坊的原生加密貨幣。截止2021 年12月,以太幣是市值第二高的加密貨幣,僅次於比特幣。以太坊是使用最多的區塊鏈。
以太坊的概念首次在2013至2014年間由程式設計師維塔利克·布特林受比特幣啟發後提出,大意為「下一代加密貨幣與去中心化應用平台」,在2014年通過ICO眾籌得以開始發展。
以太坊亦被稱為「第二代的區塊鏈平台」,僅次於比特幣
特點
相較於較大多數其他加密貨幣或區塊鏈技術,以太坊的特點包括以下幾點:
- 智慧型合約(smart contract):儲存在區塊鏈上的程式,由各節點執行,需要執行程式的人支付手續費給節點的礦工或權益人。
- 分散式應用程式:以太坊上的分散式應用程式不會停機,也不能被關掉。
- 代幣(tokens):智慧型合約可以創造代幣供分散式應用程式使用。分散式應用程式的代幣化讓使用者、投資者以及管理者的利益一致。代幣也可以用來進行首次代幣發行。
- 叔塊(uncle block):將因為速度較慢而未及時被收入母鏈的較短區塊鏈併入,以提升交易量。使用的是有向無環圖的相關技術。
- 權益證明(proof-of-stake):相較於工作量證明更有效率,可節省大量在挖礦時浪費的電腦資源,並避免特殊應用積體電路造成網路中心化。平行運作中,預計2022年與主鏈合併。
- 燃料(gas):由交易手續費的概念擴充,在執行各種運算(computation)時需計算燃料消耗量,並繳交燃料費,包括傳送以太幣或者其他代幣也被視為一種運算動作。
- 分片(sharding):減少每個節點所需紀錄的資料量,並透過平行運算提升效率。預計於2022年實作。
第二層功能
狀態通道(state channels):原理同比特幣的閃雷網路,將時常交易的一些結點之間的交易給果打包後再把最終結果寫入主鏈。實作的例子包括雷電網路(Raiden)、Connext、Kchannels等。除了在主鏈上執行的各種功能,為了支援智慧型合約所需的高運算量以及資料容量,以太坊也積極開發第二層功能來減輕主鏈的負擔、提升交易速度、擴展其實用規模。第二層功能大多在2019~2021年發展成形,目前的主要方案包括以下:
- 支鏈:用較小的分支或平行的區塊鏈執行一部份的運算,只將一部份的資料寫入主鏈,以減輕主鏈的負擔
- 平行鏈:可能使用完全不同的區塊鏈結構和驗證機制,只在開頭和結尾用雙向橋接和主鏈相連。實作的例子有Skale、xDai、POA等。
- Plasma 和 Validium支鏈:將大部份的合約執行和運算都移到支鏈上進行,只將最後交易結果寫入主鏈。此方案由於交易資料未寫入主鏈,安全性較差,但擴容效果較佳。實作的例子包括OMG、Polygon、Starkware、Loopring等。
- Rollup支鏈:將鏈上資料複製一份,在鏈外用以太坊虛擬機(EVM)執行合約並確認後,將交易數據壓縮再寫入主鏈。主鏈上另有一系列合約可以驗證結果正確,可再分為 Optimistic 和零知識證明兩種驗證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