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排隊吊唁英國女王 :「戀殖」與國安法下的「另類政治表態」

agoda

流量密碼 提供 科技娛樂流行穿搭影劇遊戲電競開箱資訊正妹網紅女神 等各類新聞資訊等,發燒話題永不退流行,讓您第一手快速掌握,快速更新文章及最新消息的發布就是我們的宗旨,只要隨時關注流量密碼資訊就是掌握 流量密碼

流量密碼推播群,掌握第一手資訊

香港人排隊吊唁英國女王 :「戀殖」與國安法下的「另類政治表態」

  • 李澄欣
  • BBC中文記者
英女王伊利沙伯二世逝世,大批香港人到英國駐港總領事館獻花致意。

圖像來源,BBC News Chinese

英女王伊利沙伯二世逝世,大批香港人到英國駐港總領事館獻花致意。

英女王伊利沙伯二世逝世,大批香港人到英國駐港總領事館獻花致意,甚至在酷暑下排隊三、四小時簽吊唁冊。BBC中文網在現場訪問老中青三代,不同世代對英女王和港英殖民時代有不同記憶,有市民直言「戀殖」是國安法下的「另類政治表態」。

周一(9月12日)香港中秋節補假,大批市民身穿黑衣、手拿鮮花到英國駐港總領事館排隊,人龍排到香港公園水池,不少人排了近四小時才能進入館內簽字。現場多數是中老年人,也有家長帶同年幼子女到場。現場氣氛平靜肅穆,曾一度出現警車,但沒有警察巡邏。

有市民自製花牌,印上羅大佑名曲《皇后大道東》歌詞「這個漂亮朋友,道別亦漂亮」、「事頭婆(老闆娘)!多謝您給我們最美好的時光」、「主懷安息 ,萬古流芳」等字句,有人在花束旁放置蠟燭、英國童書角色「柏靈頓熊」及「港英旗」等,也有人用手機播放英國國歌《天佑女王》。

老年港人:「戀殖」無罪

75歲馮女士強調懷念是自然地發自內心的,並說"戀殖無罪"。

圖像來源,BBC News Chinese

75歲馮女士強調懷念是自然地發自內心的,並說「戀殖無罪」。

不少排隊人士是40到60年代初出生的長者。60多歲的李先生手拿菊花排隊,他尷尬表示這是平生第一次買花,「以前追女仔都沒買過花」。他形容英女王是「恩人」,殖民地政府讓香港經濟蓬勃,社會自由開放,「罵英女王、罵警察,講什麼都可以,不會家長式管治」。

78歲的黃女士也專程到太子花墟買了一束新鮮黃玫瑰獻給女王,她憶述小時候每年女王誕辰日都很開心,會收到杯子和食物,長大後自己在工廠打工,子女享受免費教育成為有文化的人,她哽咽說對此「一輩子都很感恩」。

她說記得英女王訪港的新聞,形容她高貴大方、優雅親民,「不會看不起窮人,去屋村探居民不會圍著一堆保鑣,去街市會和賣菜佬握手,不會嫌髒、嫌有菌,與現在的領導人分別很大。」

75歲馮女士則表示,在女王傳出身體抱恙當晚徹夜難眠,得悉她逝世後忍不住哭,隔天就到領事館獻花悼念。她流淚對BBC說:「不可能對她沒感情,怎麼可能統治了156年,對自己的(前)宗主國、對女王無動於衷,那是冷血的。」

港府近日修改教材稱自1842年以來,英國在香港所實施的是「殖民管治」,並沒擁有香港的主權,因此香港不是「殖民地」。但馮女士表示,小時候去哪裏都有女王的身影,學校、警署、鈔票上都有女王肖像,電視凌晨「收台」(播完全日節目後)也會播放《天佑女王》,「她領導香港是無可置疑的」。

她批評,女王逝世後港府建築物沒有下半旗致哀,是對前宗主國「忘恩負義」,指現在的政府官員很多都是英國訓練出來的,「很失禮人」。

她指英治年代港人豐衣足食,有良好的教育和醫療制度,也有完整的法治,讓全世界都來香港投資。「我們沒有受到共產黨的迫害,大陸發生『大饑荒』和武鬥,香港完全是很和平的過了這段日子。」

她強調懷念是自然地發自內心的,「戀殖無罪」。「我戀殖又如何?英國對我們好,我們不應該戀殖嗎?難道我們戀共產黨?你有沒有想過我們為何戀殖?為何我懷念過去,而不是現在這個政府?這是誰的錯?」

就在大排長龍隔天,中國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聯絡辦公室(中聯辦)旗下《大公報》刊出評論文章指「極少部分人」至今仍然存在「戀殖心態」值得關注,強調「去殖民化」是個系統工程,需要久久為功。

文章又斥「反中亂港分子以及反華媒體是在進行一場別有用心的政治宣傳」,編造港人對「殖民統治時期的美好回憶」,藉此攻擊國安法實施後的香港特區新局面。

中年港人:另類政治表達

48歲的謝先生也認為此際悼念女王是"另類政治表達",他帶同女王最愛的哥基犬一同致意,並在狗帶上夾上英國國旗

圖像來源,BBC News Chinese

48歲的謝先生也認為此際悼念女王是「另類政治表達」,他帶同女王最愛的哥基犬一同致意,並在狗帶上夾上英國國旗。

除了老一輩,領事館外也有許多中年人,他們在七、八十年代出生,在香港最繁榮的九十年代長大,不少人表示計劃移民。

40多歲的梁小姐表示,英女王是「精神領袖、國民祖母」,也是自己成長的一部分,英治時代每年都留意其聖誕文誥,鈔票都有女王頭。「是『唔啦更』(沒有關係),但就是有種解釋不到的感情,好像我祖母一樣,我見她多還比見自己的祖母多。」

她說1997年主權移交時已經有失落感,現在香港風光不再,加上英女王逝世,更感失落,「很想快點走,在考慮移民」。對於外界批評英國王室代表殖民和侵略,她指看電視劇《王冠》就知道很多決定不是女王能夠控制,而且相比港英時期的不平等,「現在回歸中國又如何?我們變得更自由,還是更不自由?更開心,還是更不開心?大家心裏有數」。

陳氏夫婦帶著11歲和8歲的子女來,他說兩代人都在伊利沙伯醫院出生,對女王逝世感到更「貼身」。該醫院為香港九龍的龍頭醫院,1958年由王夫愛丁堡公爵菲利普親王主持奠基,1963年落成後以英女王命名。

陳先生說香港由漁村變成現在的繁榮都市,「沒有英國就沒有香港」,又形容女王是值得尊重的人。「任何值得尊重的人都會來鞠躬,不要動輒說『勾結外國勢力』,卻不反省自己有什麼行為令我們香港人這麼不開心。」

一名父親也帶同7個月大的女兒到場,披上英國國旗拍照留念,他對BBC說:「女兒沒那麼幸運,不能生活在那個年代,所以幫她拍照,讓她長大後知道自己有幾個月跟女王在世時重疊過。」他說等女兒學會廣東話,就會帶她移民。

該名父親讚揚英女王有氣度和幽默感,「某些人失去幽默感,形象就很差 」。對於英國的侵略史,他認為英國政府沒有逃避、美化或竄改歷史,又指認同女王的價值觀,「她很just(公道),做人最緊要公道」。

40多歲的李小姐與21歲的女兒一同排隊致意,她眼泛淚光向BBC表示,女王逝世讓她非常感觸。「其實不關我們事,但今昔對比太大了,以前很穩定、很自由、有法治,現在我們曾經擁有的都已經失去,身邊很多人移民,香港還剩下多少香港人?」

她表示一家人也計劃移民英國,又指香港《國安法》和防疫限聚令下,港人已沒有表達空間,因此更珍惜可以聚集的機會。「你看到大家香港人,這麼熱排隊,都是有同一理念的人,盡在不言中。」

48歲的謝先生也認為此際悼念女王是「另類政治表達」,他帶同女王最愛的哥基犬一同致意,並在狗帶上夾上英國國旗,他笑言「平時這樣插旗一定有警察來搞你,隨時用《國安法》告你『叛國』,但今日可以大條道理」。

他引用《阿信的故事》主題曲歌詞「誰會珍惜,當你還擁有」表示,當下的不安感更加對比出英治年代「有多麼幸福」,又指市民大排長龍讓他感到意外,「慶回歸又不見這麼多人自發來」,反映英女王在傳統香港人心目中的地位崇高,殖民時代記憶不能磨滅,「洗不到腦的」。

青年港人:憂殖民歷史失傳

21歲黃小姐與母親一同到場吊唁,她也說即將隨父母移民英國。

圖像來源,BBC News Chinese

21歲黃小姐與母親一同到場吊唁,她也說即將隨父母移民英國。

至於1997年主權移交後出生的年輕港人,他們都沒有經歷過殖民管治,在場者較多從歷史和國際關係的角度看英女王。

24歲的Sam(山姆)和朋友一起到場,他本身是聖公會教徒,很尊敬作為教會最高領袖的女王,加上在英國的大學法律系畢業,認為女王一生安於崗位,沒有干預民主和社會,這讓他更認同君主制下的普通法。

15歲的Christopher(克里斯托弗)獨自到領事館排隊致意,他就讀國際學校,五六年前曾到英國旅遊,在白金漢宮外近距離看過女王一面,「一看就知道她好好人」。他讚揚英女王勤於慈善工作,每逢發生大災難都會寫親筆信傳達祝福,認為她離世後世界失去了一個典範,感到非常惋惜。

同樣是獨自排隊的16歲中學生Jensen(詹森)也從歷史了解到女王的事蹟,「我真的非常之愛女王,懷著哀傷的心情紀念英國在位最長的君主」。他最深刻是英女王對動物的愛護,認為「管理者做的事已經可以代表整個國家」,並稱對英國很有好感,計劃將來赴英升學。

21歲黃小姐與母親一同到場吊唁,她也說即將隨父母移民英國,英女王逝世「現在可能不關自己事,但之後我就是英國人了」。她表示,自己沒有經歷過英治年代,但仍感謝英國在1997年之前那麼照料香港,讓港人享受法治和自由,「可惜現在已經消失得七七八八」。

幾位年輕人都表示,擔心香港殖民地歷史失傳。法律學生山姆說,其祖母經常憶述當年遊水來香港,「入境處的人跟她說我們『事頭婆』(老闆娘)也是女人,在香港會照顧你的」,這些故事將來靠家族流傳下去。

克里斯托弗則說課餘會研究60到90年代的香港史,聽經典廣東歌,收集舊鈔票並到處尋找舊路牌拍照,他認為目前到處都還保留著港英時代的色彩,「但有慢慢失傳的感覺,加上很多香港人移民了,留下來的人因為國安法而不敢發表對殖民地的意見,覺得很可惜」。

好文章出於 BBC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