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澳建交50年:澳大利亞首任駐華大使回憶半世紀前兩國建立邦交內幕

agoda

流量密碼 提供 科技娛樂流行穿搭影劇遊戲電競開箱資訊正妹網紅女神 等各類新聞資訊等,發燒話題永不退流行,讓您第一手快速掌握,快速更新文章及最新消息的發布就是我們的宗旨,只要隨時關注流量密碼資訊就是掌握 流量密碼

流量密碼推播群,掌握第一手資訊

中澳建交50年:澳大利亞首任駐華大使回憶半世紀前兩國建立邦交內幕

  • 蒂凡尼·湯布爾(Tiffanie Turnbull)
  • BBC記者,發自悉尼
1971年,惠特拉姆(左四)率領澳大利亞代表團訪華(圖為惠特拉姆與代表團成員在萬里長城)。

圖像來源,Stephen Fitzgerald

1971年,惠特拉姆(左四)率領澳大利亞代表團訪華(圖為惠特拉姆與代表團成員在萬里長城)。

1971年,一位年輕的澳大利亞學者在首都堪培拉的一家酒館裏喝酒時突然接到了一個改變他人生的電話。

「當時酒吧裏的人喊道:這裏有一個叫斯蒂芬·菲茨傑拉德(Stephen Fitz Gerald)的人嗎?」

電話那頭是當時澳洲政壇最有權勢的政治家之一,也是後來的總理高夫·惠特拉姆(Gough Whitlam)。時任反對黨工黨黨魁的惠特拉姆在電話中問這位中國研究專家,是否願意和他一起前往中國執行歷史性訪華的外交任務。

「我說是的!我當然樂意!」菲茨傑拉德告訴BBC。

「然後,惠特拉姆用他那高超的智慧問我說:那您介意乘坐經濟艙嗎?」

那個時刻有助為澳大利亞與中國建立外交關係奠定基礎。在50年前,也就是1972年12月21日,這個目標完成了。

嚴重分歧

菲茨傑拉德博士研究中國數十年。

圖像來源,The Whitlam Institute

菲茨傑拉德博士研究中國數十年。

但是,對惠特拉姆先生來說,這次旅行是一次冒險的政治行動。

1971年,中國共產黨在冷戰中強勢登上世界舞台,尋求改善對外關係並在聯合國佔有一席之地。

但它面臨來自美國等主要參與者的阻礙,美國拒絕承認中共是中國的合法政權。

澳洲當時亦是如此。菲茨傑拉德說,當時中國在澳洲仍然是一個存有「嚴重分歧」的問題。

澳大利亞當年只有3%的人口是在澳洲或歐洲以外的地方出生。許多澳洲人對外來文化持懷疑態度。而共產主義的「紅色威脅」也令人擔憂。這種恐懼交織在中國身上。

菲茨傑拉德解釋,對許多澳洲人來說,當時在澳洲保守黨政府談到「中國的下行推力」所帶來的威脅時,許多人對此產生了共鳴。這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澳大利亞被中國人接管的想法,不僅僅是中國人,而是共產主義的中國人」。

「這是一個強有力的信息……儘管它根本不可能發生。」

另一方面,惠特拉姆是長期倡導澳洲與中國建立關係的政治人物。菲茨傑拉德表示,這並不是因為在意識形態上我們要對中國共產黨有同理心。「你不需要喜歡他們……但你怎麼能不與這麼大的國家的政府建立外交關係?」

但是,即使在惠特拉姆領導的工黨內部,許多人也將任何走向中國的步驟都視為國內的「政治死亡」。

菲茨傑拉德說:「所以在處理這問題需要有許多方面的勇氣。」

偶然的大使

如果說,惠特拉姆與中國接觸似乎是不可避免的結果,那麼菲茨傑拉德與中國的緣分卻帶有意外色彩。

一開始,菲茨傑拉德並沒有選擇研究中國。但這一切都從他作為外交事務學員的第一天被分配到中文班學習的那一刻開始,一切就像滾雪球一樣開啟了他的中國之門。當惠特拉姆來找他的時候,菲茨傑拉德已經去了學術界。

對菲茨傑拉德來說,如果邀請訪華是一個驚喜,那麼這趟旅行本身就更讓人感覺超現實了。

菲茨傑拉德表示:「在那些日子裏,你必須『走進』中國,因為沒有航班」。「我們不得不去香港,坐火車到邊境,攜帶行李過關,通過中國一側的移民和海關,然後搭上另一輛火車。」

澳洲代表團在兩周內參觀了中國當時的企業、工廠、學校和風景名勝。菲茨傑拉德回憶說,他不斷向「困惑的」中國官員解釋什麼是澳洲人的幽默感。

與周恩來會面

惠特拉姆(左二)與周恩來(右)會晤的資料照片。

圖像來源,Stephen Fitzgerald

惠特拉姆(左二)與周恩來(右)會晤的資料照片。

當然,代表團的真正目標是會見當時的中國總理周恩來。

「我們一直不清楚這是否會真的發生。直到有天深夜,中國官員來到我們下榻的酒店,開始把人們送上汽車。」

菲茨傑拉德補充說:「我們開車穿過空蕩蕩的北京街道,來到人民大會堂,走上樓梯,穿過昏暗的走廊,進入一個房間,周恩來就站在那裏。」

當期待已久的會議開始時,周恩來請記者們留在房間裏,這讓代表團感到驚訝。

而這次會議改變了澳大利亞對中國的感情。

「中國人曾被妖魔化為紅魔和黃禍的混合體 ,幾乎就像他們頭上有角一樣。而一個最成熟、最文明、最禮貌、最富於外交風采、最迷人的中國人就在我們面前。」

「當我看到惠特拉姆和周恩來之間的那次會談時,我得出一個結論,我們與中國的關係將永遠改變。」

「在那個階段,我們與中國外交關係之間的所有障礙就是1972年12月的大選。」

1973年,毛澤東會晤了惠特拉姆和菲茨傑拉德。

圖像來源,Stephen Fitzgerald

1973年,毛澤東會晤了惠特拉姆和菲茨傑拉德。

惠特拉姆後來確實贏得了大選,當上總理,終結了23年的保守派執政。在幾周內,1972年12月21日,他的政府承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國建立了邦交關係。

不久之後,菲茨傑拉德被派任到北京,擔任澳洲駐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第一位大使。當時,他只有34歲,是澳大利亞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大使。

「當然,這是令人生畏的一件事。它不可能不令人敬畏,」他說。「但我認為這種感覺真的被興奮所淹沒!」

菲茨傑拉德告訴記者,當時惠特拉姆總理期望澳大利亞與中國建立一個可與其他大國建立的關係相媲美的關係。

但 50年過去了,今天,現實情況卻大大不同了。

今天的課題

黃英賢在北京首都機場向澳大利亞媒體記者發言(20/12/2022)

圖像來源,EPA

黃英賢在抵達北京後說對話是處理問題的先決條件。

兩個國家曾經從彼此的貿易中獲益匪淺,但雙邊關係最近跌至歷史低點。由於貿易、人權和「外國勢力干涉」等爭端,兩國高層接觸中斷了兩年。

但就在11月,今年5月份新上任的工黨總理安東尼·阿爾巴尼斯(Anthony Albanese,又譯艾巴尼斯)成為自2016年以來第一位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進行面對面會談的澳洲總理。

阿爾巴尼斯當時表示,這次會面是一次「熱情」和「非常有建設性」的談話,但在澳洲認為的關鍵問題上沒有任何進展。許多專家並不樂觀地預測兩國關係很快就有顯著改善。

澳大利亞智庫洛伊研究所(Lowy Institute)研究員徐元敬(Jennifer Hsu)向BBC分析稱兩國衝突點太多了。 她解釋,其中許多矛盾在於「根本的」差異,例如政府制度或價值觀:「這些問題不是一次會議,甚至幾次會議就能迎刃而解。」

另一場相似會議在周三(12月21日)舉行。澳大利亞外交部長黃英賢(Penny Wong)在北京會見中國外長王毅。 這亦是三年多來澳大利亞部長首次訪問中國首都。

菲茨傑拉德同意,今天的中國政府似乎更加「獨斷專行」 (dictatorially minded)及強勢(assertive),但50年前發生的事情仍對現在有所啟發:「當時的澳洲政府認識到,無論發生什麼事,你仍然需要與那個政府維持聯繫。」

「這並不意味著一切的往來都是甜蜜或輕鬆的,但是意味著雙方仍在互相對話,」他告訴BBC。

好文章出於 BBC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