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筆下的雷普利,說的其實是自己:尋愛小說家——派翠西亞海史密斯

agoda

流量密碼 提供 科技娛樂流行穿搭影劇遊戲電競開箱資訊正妹網紅女神 等各類新聞資訊等,發燒話題永不退流行,讓您第一手快速掌握,快速更新文章及最新消息的發布就是我們的宗旨,只要隨時關注流量密碼資訊就是掌握 流量密碼

流量密碼推播群,掌握第一手資訊

還記得帥氣的裘德洛和悶騷的麥特戴蒙,踩著休閒皮鞋,身穿訂做西服,頭戴紳士草帽,完美詮釋了地中海的度假風情嗎?《天才雷普利》看似美好,卻是由犯罪推理堆疊而成的驚悚劇情片。

撥開劇情,裡頭蘊含了濃濃的同性曖昧與難纏的自我認同,在《天才雷普利》中飾演決定性角色的凱特布蘭琪雖是配角,16 年後在小說改編電影《因為愛你》中擔任主角,把女女愛情故事揣摩的恰到好處。你或許不知道,這兩部膾炙人口的電影,原著小說其實都來自同一個作家——派翠西亞海史密斯。

 

內容摘要

以栩栩如生的犯罪推理情節而聲名大噪

海史密斯的成名,起自於她 1950 年的第一本小說《火車怪客》,由驚悚大師希區考克改編成電影,片中描述火車上的二位陌生人,密謀交換謀殺對象的懸疑劇情,也因為此次合作,她的作品才被歸類成犯罪推理小說。

德國導演文溫德斯亦是海史密斯的書迷,以小說《雷普利遊戲》為藍圖改編電影《美國朋友》。算一算,海史密斯的雷普利系列小說,搬上螢幕改編成電影的,就有五部。

她筆下的雷普利,說的其實是自己:尋愛小說家——派翠西亞海史密斯

《火車怪客》

導演伊娃維蒂亞自小聽聞父母提起這位才華洋溢的小說家,並發現她不但是擅長描寫生動犯罪情節的推理小說家,也是 1950 年代,當同性戀題材小說還未能被大眾接受的時期,在女同性戀圈被奉為寶典的那本傳奇小說——《鹽的代價》的作者,因為當初,海史密斯並未使用本名出版此書。

因此伊娃維蒂亞基於對海史密斯的好奇,在收集了大量資料之後,結合各種訪談,拍成了以海史密斯為主題的紀錄片《尋愛小說家:海史密斯》。

伊娃維蒂亞將上述兩位電影大師的作品畫面靈巧穿插在紀錄片之中:老電影裡的年輕演員,將作家筆下的犯罪場景演得活靈活現,海史密斯筆下描述的犯罪場景栩栩如生,就像本人在現場一樣,又或者,是她親身體驗的遭遇?

 

「雷普利」說的其實是海史密斯自己

她筆下的雷普利,說的其實是自己:尋愛小說家——派翠西亞海史密斯

在《尋愛小說家:海史密斯》紀錄片,海史密斯在與記者面對面的訪談畫面裡,看起來坐立難安。她說:

主持人問起對於筆下雷普利這個角色的看法時,她說:

出生於保守家庭,卻很早發現自己喜歡同性的海史密斯,受到來自母親的不諒解與壓力,她早早就知道自己必須過著雙重身分的生活。海史密斯說:

她筆下的雷普利,說的其實是自己:尋愛小說家——派翠西亞海史密斯

回想電影《天才雷普利》除麥特戴蒙演技逼人外,那隱晦又壓抑的同性愛戀,早在《斷背山》或《藍色大門》還未出現的年代,就巧妙地刺探觀眾對禁忌之愛的底線。

雷普利在劇中雖是連續殺人犯,但他的掙扎與愛人的慾望,像仙人掌的針刺,卡在觀眾席上隱隱作祟,埋下矛盾的種子。湯姆雷普利編織了一個又一個謊言,直到命運讓他殺死自己的愛人。看完《天才雷普利》就如同看了海史密斯的一生,世界如此殘酷,愛又如此美麗,戲裡戲外都描述著自毀式的人際關係。

 

最愛的卡蘿 C(《因為愛你》)

她筆下的雷普利,說的其實是自己:尋愛小說家——派翠西亞海史密斯

《因為愛你》

百貨公司裡擔任玩具銷售員的特芮絲(魯妮瑪拉飾),和巧遇的優雅貴夫人卡蘿(凱特布蘭琪飾)相遇、相戀,這是海史密斯到寫作生涯後期,才願意以本名出版的小說《鹽的代價》所改編的電影——《因為愛你》。卡蘿是海史密斯創造雷普利這角色前,最重要的半虛構著作,當初這本書的手稿裡,大量加註了海史密斯本人的私人日記。

在《尋愛小說家:海史密斯》裡,她本人與魯妮瑪拉的畫面交替播放,髮型樣貌竟有幾分相似。而在現實生活中,海史密斯也瘋狂的愛上她稱為「C」的英國已婚女子,在紀錄片曝光的信件中,字字句句都難掩海史密斯對 C 的愛戀。為了 C,海史密斯還特地在英國買了間平房,搬到離 C 很近的地方居住。

結局可能無關性取向,地下戀情總逃不過無疾而終的命運,海史密斯說:

戀情最後,她把英國的房子賣了,搬回法國南邊的小鎮獨自一人生活,也是電影《因為愛你》的部分劇情。

 

她害怕愛,又渴望愛

海史密斯和其他 50 年代的女同性戀一樣,儘管作品《火車怪客》一推出就大受肯定,日常生活也盡可能保持低調。當時,預計與《火車怪客》同年出版的第二本書,也沒有按出版商的規劃繼續寫下去,反倒以假名克萊兒摩根撰寫了《鹽的代價》。

她筆下的雷普利,說的其實是自己:尋愛小說家——派翠西亞海史密斯

《鹽的代價》

身為世上第一本不以悲慘結局收場的同志小說,《鹽的代價》發行之初就成為當時的女同聖經。這本關於女女戀情的著作,女主角們並沒有「割腕、殉情或發生各種慘劇」,書籍中也沒有暗示女人們可能會遭遇的種種不幸。海史密斯在紀錄片中的訪談表示:

在《鹽的代價》出版的40年後,她才改用本名重新出版這本小說。「第一次書中人物沒有自殺,而是試著把生命活出一點什麼。」海史密斯否定自我的狀態,也隨著書籍更名,一直到晚年才慢慢化解。而她過世的20年後,《鹽的代價》也才在2015年改編成電影《因為愛你》。

 

靈感像隻鳥,在牠飛走前,我考慮是否補捉

海史密斯曾有位穩定交往的作家女友瑪莉珍米克,她在《尋愛小說家:海史密斯》中分享了與海史密斯搬離紐約,到郊區同居的生活。

米克接著表示:

而此後每當有人問海史密斯為何獨居,她都回答:

她筆下的雷普利,說的其實是自己:尋愛小說家——派翠西亞海史密斯

或許創作者們都需要獨處,可能是躲進一本日記、一個房間或陽光斜射的書桌。在靈感面前,人既孤單又充滿能量,與自己對話、吃飯、購買雜貨,或和一隻黑貓相處融洽。你不知道靈感的小鳥何時飛過,然後哪位偉大的作家會捕捉到牠,產出動人的傳世之作。

 

私密日記扉頁裡的詛咒

海史密斯一生出版了 22 本著作,私下更勤寫日記。為了保護這些不能公開、也不願說出口的秘密,她在日記扉頁,畫下詛咒。直到《尋愛小說家:海史密斯》的導演伊娃·維蒂亞將日記轉譯成電影,觀眾才得以窺視這神秘女作家一生尋愛的故事。

紀錄片中,海史密斯如同一抹厭世冤魂,在街角,或在被採訪的椅子上,若隱若現。即使藉此獲得了知名度,但她其實非常厭惡自己被冠上推理小說家的稱號,而她自己的感情生活卻也不遑多讓,宛如一部懸疑小說。

好文章出於 電影神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