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ast 到底是不是 Layer2」:討論熱度持續升溫,社群有何看法?

agoda

流量密碼 提供 科技娛樂流行穿搭影劇遊戲電競開箱資訊正妹網紅女神 等各類新聞資訊等,發燒話題永不退流行,讓您第一手快速掌握,快速更新文章及最新消息的發布就是我們的宗旨,只要隨時關注流量密碼資訊就是掌握 流量密碼

流量密碼推播群,掌握第一手資訊

原文作者:Sharon

原文來源:BlockBeats


本週以來,伴隨著 Blur 創辦人 Pacman 推出的專案 Blast 流通量的不斷攀升,Blast 在加密產業社群中也引爆了熱度炸彈。 11 月 23 日,根據 DeBank 數據顯示,Blast 合約地址持有資產總價值已超過 3 億美元。其中價值 2.57 億美元的 ETH 存入 Lido 協議,4,165 萬美元 DAI 存入 Maker 協議。

事實上,由於背靠 Paradigm 這樣的頂級 VC 以及 Blur 創始人 Pacman,Blast 在 11 月 21 日宣布完成 2000 萬美元融資開始,便受到了加密行業社群的熱烈歡迎,不少社群 KOL 也紛紛推出 Blast 玩法和教程。但同時,也有不少人指出 Blast 的機制與其所宣揚的 L2 並不相同(Blast 官方社交帳號 @Blast_L2 的 handle 也帶上了 L2 的後綴)。

一邊是鼓勵參與者,另一邊是客觀分析者,兩邊起初並未涇渭分明,甚至有不少人在提出客觀分析的同時,還是選擇參與 Blast 項目。但近兩日,根據 BlockBeats 觀察,加密產業在社群平台上對 Blast 的討論,已經肉眼可見地出現愈演愈烈的趨勢。

社群 KOL 土澳大獅兄(@BroLeonAus)或許算是 Blast 的「鐵粉」了。從 11 月 21 日 Blast 正式官方宣布啟動之時起,土澳大獅兄就積極鼓勵成員們「一起研究鐵順的套路,一起賺錢」。

到了 11 月 24 日,在看到諸多爭議聲音時,土澳大獅兄也積極參與討論,並表示「現在 Blast 的確是沒東西,不清真」,但是 Blast 對積分體系、對抓人性,對市場行銷為先方面卻很優秀。

同時他也表示自己已經把所有存進 ether.fi 的 ETH 全部跨進了 Blast:「如果 Rug 了我認,產業需要 Ponzi 才會進步」。

同時,加密基金 NDV 聯合創始人、 NFT 巨鯨 Christian(@Christianeth)也在社群媒體上宣布,應另一知名 NFT 巨鯨 dingaling 的邀請,已向 Blast 存入逾 500 枚 ETH 。同時,Christian 也表示對 Blast 團隊在未來一年的表現寄予厚望。

Lido DeFi 拓展負責人 Seraphim(@MacroMate8)相比而言並沒有土澳大獅兄那般高歌猛進,但他卻認為 Blast 帶來的浪潮將會成為引領 L2 未來變革的風向。

在 Blast 推出當天流通量超過 3000 萬美元後,Seraphim 發布動態指出,一年前 L2 競爭還沒有那麼激烈,所以沒人關心 L2;但在有了 Blast 之後,為了競爭,L2 需要在無風險質押率之上提供收 ZeroWidthSpace; ZeroWidthSpace;益,而不僅僅是給用戶空投。

「我願意預測,在 1-2 年內,大多數 L2 將開始將 ETH 鎖定在他們的橋接合約中,甚至可能將這些 ETH 用於流動性挖礦。我們都只是 yield sluts,當我們競爭時,這一點更加明顯。」

除了直接開衝的支持者,還有一種較溫和的理性派。他們主要就 Blast 的技術和機制進行探討,同時修正了廣大用戶被 Blast 官方帶偏的認知誤區,告知廣大用戶 Blast 並非 L2,以及 Blast 可能存在的風險。但其中還有人在指出 Blast 問題的同時,也「真香」了。

11 月 23 日,Layer 2 網路 Scroll 聯創 Ye Zhang(@yezhang1998)在社群媒體上發文表示,像 Blast 這樣的(專案)並不是一件壞事,它向人們展示了,一旦 L2 決定兌現空投期望的時候,可以獲得多少 TVL 。任何 L2 都可以做完全相同的事情,但它並不能真正幫助推動任何真正的成長和長期效應。

Arbitrum 母公司 OffChain Labs 執行長 Steven Goldfeder(@sgoldfed)對於許多人濫用 L2 一詞進行行銷/成長的現狀感到悲哀。同時他指出,當我們將單節點鏈作為以太坊 L2 進行行銷時,「我們保持沉默,我們創造了一種趨勢」,而現在這種趨勢已經變得更大。

「我們創造了一個怪物。現在解決這個問題還不算太晚,但需要就什麼是 L2,以及哪些鏈實際上受到以太坊的保護等問題,進行非常開放和誠實的社群對話。」

Polygon Labs 開發者關係工程師 Jarrod Watts(@jarrodWattsDev)也指出,Blast 合約是一個由 3/5 多簽控制的可升級合約,5 個地址均為匿名新地址,Blast 有可能透過多重簽章來執行程式碼升級並立即竊取資金。雖然目前包括 Arbitrum 在內的許多其他 L2 解決方案也具有相同的功能,但(目前的)Blast 不是 L2,而只是一個智能合約,它接受用戶的資金,並將資金投入 Lido 等協議中。

「沒有測試網、沒有交易、沒有 bridge 、沒有 rollup,也沒有向以太坊發送交易資料。如果控制該合約的 3/5 多簽將來沒有『做正確的事』,用戶將無法在任何時候提取存到 Blast 合約裡的錢。」

對此,慢霧創始人余弦(@evilcos)也指出,Blast 的確存在跑路的可能性,但這並不妨礙社群積極參與:「Blast 這個所謂的 L2 目前除了發在以太坊上的合約,其他均為中心化 Web2 項目的裂變玩法,但有若干知名機構背書。用戶還是比較相信機構背書的項目的。」

他表示,確實如 Jarrod Watts 所說,Blast 的合約是一個可升級合約,控制權屬於一個 3/5 多簽(不知道 5 個人分別是誰)且沒有時間鎖。如果專案方要跑路,要嘛多簽升級惡意的邏輯合約,要嘛 enableTransition 設定惡意的 mainnetBridge 。

同時,他也指出如果從安全的角度考慮,希望用戶能明白 Blast 其中存在的風險,並願意承擔責任:「請牢記,這是個黑暗森林。在這裡,安全上,你罵得再大聲再難聽都不為過。」

萬物研究院的陳劍 Jason(@jason_chen998)也持類似的觀點,認為雖然 Blast 有種種問題,但也不影響使用者參與進去。他在社群平台上發表動態指出,不排除 Blast 會成功,也更不排除有毛可薅,他自己也參與了些進去,但用戶需要清楚地了解到其中的風險。

「Blast 本身並沒有創造任何增量資產,只扮演一個幫其他銀行拉存款的銷售員角色。」

「要注意 Blast 是一條鏈而不是一個 Defi 協議,如果 Blast 一開始建立 TVL 的方式就是透過存款生息躺賺模式,這個調性定下來,等真正主網上線後,看似如此大規模的 TVL 有多少能從死錢轉變為活錢,讓錢能流動起來,是有挑戰的。」

據觀察,整體而言社群對 Blast 的評價雖都算不上好,但這似乎並未阻礙大部分人甚至部分技術 OG 心照不宣地參與到 Blast 掀起的浪潮中。或許這某種程度上也帶出了一個問題:技術 OG 們鄙夷稱那些使用 Blast 的人「對安全性、去中心化等方面的要求為零」,但用戶對技術的追求真的有那麼高嗎?


(以上內容獲合作夥伴 MarsBit 授權節錄及轉載,原文連結 | 出處:BlockBeats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意見,不代表區塊客觀點和立場,所有內容及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應自行決策與交易,對投資者交易形成的直接間接損失作者及區塊客將不承擔任何責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