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及時評賞】《小丑 (Joker)》還是《一個小丑 (A Joker)》?虛構的宇宙,真實的悲哀

agoda

流量密碼 提供 科技娛樂流行穿搭影劇遊戲電競開箱資訊正妹網紅女神 等各類新聞資訊等,發燒話題永不退流行,讓您第一手快速掌握,快速更新文章及最新消息的發布就是我們的宗旨,只要隨時關注流量密碼資訊就是掌握 流量密碼

流量密碼推播群,掌握第一手資訊

系列前言:猶幸時空旅行未遂,世上大概沒有及時這回事。評賞的人,跟百態總離幾步;賞評的人,又晚了一步。光後留影,千頭萬緒,不要緊,慢慢逐一來賞。

首部拿了影壇最佳電影獎的超級英雄電影、只因為金獅獎傳統而無法兼拿下最佳演員、美國因為劇情而設播放限制,這好像是那種不能不看的傳奇電影──然而現在電影行銷技倆好像已有濫用的跡象,「史上最好」、「不能不看」不再是稀有。

原本以為那種被社會遺棄的感覺,應該是每個人一生或多或少會觸及的經驗。學校、工作、社交,不一而足。如果一部電影產生共鳴,它能夠在漆黑的環境內給人「原來有人跟我一樣」的慰撫。抱著這樣的(錯誤?)期望,《小丑》並沒有提供這種感覺。離開電影院時也沒有太大感觸。同樣作為小丑電影,《Batman: The Killing Joke》的震撼大得多。

可能是不少人的共同觀影體驗:看完一部電影後,心中有不少情緒,卻無法說出個所以來。這篇文章大抵也是在差不多的狀態下寫成。沒有更早的寫,錯過了一窩蜂的點擊,無非想給大家一些空間,也給自己一些空間,好好地整理些甚麼。(這麼看,悸動有限,還是有的。)

這當然不代表這不是一部好電影。瓦昆.菲尼克斯的演技實在棒極了。不少鏡頭的藝術成份也很高,好像跳舞的場境和仔細的台詞設計。

或者這樣說,分析哲學裡,哲學問題的重點根本不是探究形而上的本質,而是如何把話說清楚。如果這電影不是《小丑 (Joker)》,而是《一個小丑 (A Joker)》,或許會是一部有趣得多的電影。有點奇怪,不過沈澱了兩個星期,還是覺得問題在於:主角是那個大名鼎鼎的小丑。

不管是否影迷,我們都知道很多有關他和蝙蝠俠之間的事情。不同於影片內致敬的《的士司機 (Taxi Driver; 台譯:計程車司機)》,小丑是一個已經有豐厚個人歷史的角色。漫畫的虛構性令其難以配合現代講求真實性的,具「重量」的英雄電影,至少不要太抽離現實;可是如果像這電影一樣,將漫畫內的人物主題抽空,問題就來了:好像就算換了另一個人物,這個故事還是可行的。這個人不必須是小丑,可以是另一個悲劇角色,甚至可以是《的士司機2》。如此一來,挪用劇本套在他身上,卻沒有好好說他作為一個漫畫角色的故事。相對而言,一部電影原創角色便可以做到的事,無須要小丑出場 (劇本的要求其實也不需要羅拔·迪尼路)。由於瓦昆.菲尼克斯實在太耀眼,劇本、配角、整個電影好像都讓路了,產生一種「這人大可以不是小丑,但必須是瓦昆」的奇怪現象。

作詞人林夕 (題外話,因為說真話所以剛被大陸當局封殺) 寫道:「悲哀是真的,淚是假的。」雖說有以上批評,這部電影裡還是蘊含著很多動人的元素。我們在感受著一份真實的悲哀,而出色的演出不斷說服觀眾,即使也許沒有共鳴也好,這種悲哀在那個虛構的宇宙是真實的存在。如果有瑕疵的話,只是有些人不屬於那兒;也許這正是電影想傳達的訊息,我們根本從來身處在不同的宇宙。

***

旅歐香港犯罪學家,屬分析學派,受訓於劍橋大學,曾到英法中港演講。寫作為踏雪留痕,拓展理論之餘,也談生活、藝術、文化。文章見《立場新聞》、《獨立媒體》、《關鍵評論網》等。專頁:fb.com/sanlamofficial;電郵:[email protected]。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