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電影史小教室:此時有聲勝無聲!錄音器材帶領電影產業邁向全新的世界

agoda

流量密碼 提供 科技娛樂流行穿搭影劇遊戲電競開箱資訊正妹網紅女神 等各類新聞資訊等,發燒話題永不退流行,讓您第一手快速掌握,快速更新文章及最新消息的發布就是我們的宗旨,只要隨時關注流量密碼資訊就是掌握 流量密碼

流量密碼推播群,掌握第一手資訊

These stills were issued in 1998 as part of Warner Bros. 75th Anniversary

同時間除了美國開始拍攝有聲電影以外,其他國家的電影產業尚未受惠於錄音設備,不過仍然有相當驚人的作品出現,例如法國的阿貝爾剛斯(Abel Gance)推出長達約330分鐘(因為電影已經分散各地,無法確切還原當初的長度)的《拿破崙》(Napolean),史詩般地戰爭場面備受讚賞,由於導演不滿攝影機能夠捕捉的畫面太少,便使用了三塊屏幕將場面擴展到最寬,將四個場景同時展現,幾乎可以說是放映技術升級的先驅,電影總共花了4年才拍攝完成。

如同我們前幾週所聊到的,這個期間德國正在經歷「表現主義」的藝術潮流,德國表現主義電影代表《大都會》即便是拿到2015年來看,同樣也是一部令人難以想像的神作。當時美國電影工作者Josef von Sternberg 在1927年拍出了《地下社會》(Underworld),沒有使用熱騰騰的Vitaphone,反倒是透過他獨特的風格結合創意,呈現兇殺案、警方與反派的拉扯,讓一名強匪第一次成為電影主角,成功啟蒙了「黑色電影」(Film Noir)的風格,也獲得了第一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原創故事獎。沒錯,有聲電影出現的這個期間,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The Academy of Motion Picture Arts and Sciences)也推出了第一屆的學院獎,也就是我們現在熟知的奧斯卡金像獎。

一直到了1928年,導演布萊恩佛伊(Bryan Foy)推出了電影《紐約之光》(Lights of New York),這是第一部全部都有對白的電影,從此便改變了電影製作的方式,同步錄音成為電影製作的基本配備。除了華納兄弟以外的電影公司也開始有危機意識,紛紛尋求製作有聲電影的方式,所有的攝影棚以及電影院都開始大改裝,只為了迎接這個新技術的到來。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