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電影史小教室:此時有聲勝無聲!錄音器材帶領電影產業邁向全新的世界

agoda

流量密碼 提供 科技娛樂流行穿搭影劇遊戲電競開箱資訊正妹網紅女神 等各類新聞資訊等,發燒話題永不退流行,讓您第一手快速掌握,快速更新文章及最新消息的發布就是我們的宗旨,只要隨時關注流量密碼資訊就是掌握 流量密碼

流量密碼推播群,掌握第一手資訊

vit-121-still-donjuan

有聲電影的發明聽起來是一項對於電影產業有益無害的事情,但事實上除了攝影棚以及電影院要改裝以外,過去默片時期電影只要拍好了,就可以輸出到法國、德國等熱愛電影的國家,有聲電影出現後每一部電影都需要配上不同語言的版本,技術也成為電影預算暴增的主要原因。不過對於當時的電影工作者來說,這些改變都是必要的,多數的電影人都選擇欣然接受這個改變。1929年的《紅伶秘史》(The Broadway Melody)講述兩個女孩因為在家鄉表演歌舞火紅,想要到大城市紐約打拼一番,卻同時愛上了百老匯歌舞團的經理。這樣的故事劇情簡單樸實,不過因為它是第一部百分之百歌舞電影,連裡面的歌曲都是特別創作的,所以拿下了第二屆奧斯卡獎最佳影片獎,也讓米高梅(MGM)電影公司以及其他電影公司,開始對拍攝歌舞片瘋狂。

不過檢視歐洲對於有聲電影的看法,就可以發現現今我們所認為的好萊塢電影與歐洲電影會有如此的差距,事實上是其來有自的。當時在歐洲有許多電影創作者並不喜歡這樣的技術,他們認為過多的台詞對白會減弱電影的美感,不過也有另一派創作者擁抱這樣的技術,但不過度使用它。例如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攝影師之一的亨利卡地爾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就曾經說過

「對一般的觀眾來說,電影中的對白並不只是眾多聲音的其中一項而已,先有了對白,然後才有其他聲音。換句話說,不管有多少的聲音一起出現,人聲的出現一定會是感知系統裁決聲音層次的主要因素。」

日本電影在這方面的發展並不順利,因為當時日本的有聲電影多數是放映無聲電影,才在現場進行聲音表演。而中國當時也因為反對與贊成各佔一半,加上中國當時的方言過多,又沒有足夠資金發展,導致有聲電影在中國非常遲緩。然而,像是歐洲如此對於聲音的應用深入思考的電影創作者並不是好萊塢的多數,美國電影開始大量產製百老匯歌舞片,追求越來越大的電影製作,越來越華麗的佈景,加上萌芽不久的明星制度,好萊塢電影產業發展的非常快速,獲利非常高,卻不如歐洲電影來的精緻。許多默片電影大師如卓別林、艾森斯坦等,都非常抵制有聲電影的製作,然而聲音已經為電影打開了一扇無法關閉的窗,影像似乎再也離不開聲音。接下來各國的電影發展隨著政治、經濟甚至是戰爭因素,產生了非常不同的風格與類型,下週我們會帶大家繼續往下探討。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