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爭幣旺季」為何遲遲不來,投資人又該如何應對?

agoda

流量密碼 提供 科技娛樂流行穿搭影劇遊戲電競開箱資訊正妹網紅女神 等各類新聞資訊等,發燒話題永不退流行,讓您第一手快速掌握,快速更新文章及最新消息的發布就是我們的宗旨,只要隨時關注流量密碼資訊就是掌握 流量密碼

流量密碼推播群,掌握第一手資訊

作者:Crypto, Distilled , 加密 KOL

編譯:Felix, PANews


TL;DR:原因包括項目飽和、代幣過剩、市場智力不斷提高以及比特幣 ETF 打破傳統競爭幣旺季路徑。

比特幣減半後競爭幣齊飛,是以往牛市的「規律」,但當下備受期待的「競爭幣旺季」仍沒有出現。加密貨幣 KOL Crypto, Distilled 對此現象產生的原因進行了分析,並為投資者提供了優化策略的建議。

什麼是「競爭幣旺季」?

當競爭幣的表現超過比特幣,價格全面飆升就是競爭幣旺季。這是競爭幣市場在樂觀情緒的推動下進入蓬勃發展的時期,就像水漲船高一般。競爭幣旺季推動了幾乎所有賽道的發展,大量流動性湧入市場是其驅動力。

流動性追蹤

從歷史上看,流動性主要來自兩個面向:

  • 透過中心化交易所 (CEX) 流入的散戶資金
  • 從 CEX 上的比特幣流出到 CEX 上的競爭幣

然後,流動性沿著市值排行「階梯」向下流動。 OG 們非常了解這種動態,經常稱之為「競爭幣旺季之路」。

Lalapalooza 效應

2021 年「競爭幣旺季之路」很清晰,但現在卻消失不見。筆者認為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幾個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單一因素的力量不足以改變太多事情。但當它們結合起來,並向同一個方向施加影響時,其效果是巨大的。著名投資者查理 · 蒙格將這種效應描述為「Lalapalooza 效應」。(註:Lalapalooza 效應指多個互相連結的同向因子疊加後產生了極強的放大作用的效應)

那麼多因素結合起來產生了什麼影響?

1. 項目飽和

市場流動性雖然充沛,但項目卻極度飽和。想像一下,大海裡的船比海浪還多。

只有某些領域,如 AI 領域或 SOL 生態,才會感受到「競爭幣旺季」的真正浪潮。曾經的「水漲船高」已經演變成了一場選擇性的輪換遊戲,類似《飢餓遊戲》電影中的 PvP 性質(項目互卷)。

2. 代幣稀釋:隱形的「手煞車」

代幣稀釋(尤其是來自代幣解鎖的稀釋)扼殺了類似 2021 年的競爭幣旺季。這個經常被忽略的因素吸收了大量的流動性。無論項目的技術有多好,如果供過於求,價格很難上漲。

有社群用戶 @thor_harvisten 對 2024 年迄今上線的代幣進行了抽樣調查。這些項目代幣的平均流通率(流通量/供應量)約為 14%,還有約 700 億美元的代幣等待解鎖。

當項目過度飽和與代幣供應過剩結合時會發生什麼?競爭幣旺季難以為繼。

3. 採用率提高是把雙面刃

傳統領域的採用率提高是好事也是壞事。一方面增強了加密貨幣的可信度;另一方面也讓這個領域更加敏銳。如果有更多聰明人轉投加密貨幣,那麼就更難找到產業機會。

4. 比特幣 ETF:新動態

比特幣現貨 ETF 的核准改變了競爭幣的模式。在 ETF 出現之前,比特幣的主要存取管道是透過 CEX 。這對競爭幣來說是件好事,投資者可以輕鬆地從比特幣轉向嘗試競爭幣。

這一次,買家不同了。那些透過 ETF 購買比特幣的人,進入競爭幣市場的途徑並不那麼直接。

5. 新冠疫情的影響

為什麼 2021 年對競爭幣來說如此不尋常?在很大程度上與特殊的環境有關。在實施封鎖的環境下,資金流和盯屏時間都非常高,為加密貨幣吸引散戶投資者創造了完美的條件。

鑑於這種情況的罕見性,將 2021 年視為異常值是合理的。每個人都還沉浸在 2021 年的高潮中,但盛況不再。

以下快速總結競爭幣「消失」的原因:

  1. 競爭幣市場由漲勢迅猛轉為輪動博弈
  2. 隨著市場智力不斷提高,尋找機會需要付出更多努力
  3. 項目飽和,加上供應過剩,正在耗盡流動性
  4. 由於比特幣 ETF,傳統的競爭幣季節路徑被打破

那麼在當下市場環境下,使用者該如何應對:

  1. 密切注意完全稀釋估值(FDV)和飽和率。
  2. 密切關注 ETF 的發展以及機構大量參與的領域,例如 RWA 。在接下來的幾年裡,這些可能會有不同的賽道,甚至是更有利的動態。
  3. 在競爭幣氾濫的市場,不要只看項目的美元價值。將競爭幣估值與比特幣估值進行比較,可以更準確的評估競爭幣實力。
  4. 更加努力,獲得優勢。這不僅是為了增加資產,也是為了提高知識、技能和人脈。

結語

加密貨幣市場也存在大量機會,但需要付出更多努力並擁有全新的視角。情勢瞬息萬變,能夠快速適應的人更易成功。


(以上內容獲合作夥伴 PANews 授權節錄及轉載,原文連結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意見,不代表區塊客觀點和立場,所有內容及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應自行決策與交易,對投資者交易形成的直接間接損失作者及區塊客將不承擔任何責任。

分享